皇侃論語義疏本(下簡稱皇本)「說」字作「悦」。翟灝四書考異(下簡稱翟氏考異):古喜說、論說同字,後漢增從「心」字別之。「悦」初見廣韻。徐鉉新修字義云:「經典只作『說』」。然毛詩「說懌女美」,陸氏釋云:「又作『悦』。」爾雅釋詁:「悦,樂也。悦,服也。」皆書作「悦」。而孟子但用「悦」字,則二字通寫已久。「說」之見二十篇者,如公冶長篇「子說」、雍也篇「非不說子之道」、「子路不說」、子罕篇「能無說乎」、子路篇「近者說」、陽貨篇「子路不說」、堯曰篇「公則說」,皇本俱作「悦」。惟先進「無所不說」、子路「易事而難說」,仍如監本。
按:翟灝四書考異【考證】精博。關於論語條考部分,本書收錄極多。標題仍稱【考異】者,示不敢掠美也。
白虎通:子者,丈夫之通稱。 顧炎武日知錄:周制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爲五等之爵,而大夫雖貴,不敢稱子。春秋自僖、文以後,執政之卿始稱子。其後匹夫爲學者所宗亦得稱子,老子、孔子是也。孔子弟子惟有子、曾子二人稱子,閔子、冉子僅一見。汪中述學別錄:古者孤卿大夫皆稱子,子者,五等之爵也。周官典命:「公之孤四命,以皮帛眡小國之君。」大行人:「大國之孤,其禮眡小國之君。」春秋傳:「列國之卿當小國之君。」小國之君則子、男也,子、男同等,不可以並稱,故著子去男,從其尊者。王朝則劉子、單子,列國則高子、國子是也。王朝生稱子,沒配謚稱公。列國生稱子,沒配謚亦稱子。此其別也。稱子而不成辭,則曰夫子。夫者,人所指名也。春秋傳「夫固謂君」,「夫豈不知」,服云:「夫謂鬬伯比。」「夫石猶生我」,服云:「夫謂孟孫。」「夫不惡女乎」,服、杜並云:「夫謂太子。」以夫配子,所謂取足以成辭爾。凡爲大夫,自適以下皆稱之曰夫子。孟獻子,穆伯之孫。穆伯之二子親爲其諸父,而曰夫子。崔成、崔彊稱其父亦曰夫子。故知爲大夫者例稱夫子,不以親別也。孔子爲魯司寇,其門人稱之曰子,曰夫子,後人沿襲以爲師長之通稱,而莫有原其始者。劉寶楠論語正義(下簡稱劉氏正義):「曰」者,皇疏引說文云:「開口吐舌謂之爲曰。」邢疏引說文云:「曰,䛐也。從口,乙聲。亦象口氣出也。」所引說文各異。段氏玉裁校定作「從口,乙象口氣出也」。又引孝經釋文云:「從乙在口上。乙象氣,人將發語,口上有氣,故曰字缺上也。」「學」者,說文云:「斅,覺悟也。從教,從冂。冂尚朦也。臼聲。學,篆文『斅』省。」白虎通辟雍篇:「學之爲言,覺也,以覺悟所未知也。」與說文訓同。
馬融曰:「子者,男子之通稱,謂孔子也。」王肅曰:「時習,學者以時誦習之。誦習以時,學無廢業,所以爲悦懌。」
按:何晏集解•序云:「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爲之訓解,而世不傳。至順帝時,南郡太守馬融亦爲之訓說。」邢昺疏云:「馬融亦爲古文論語訓說。」皇侃疏謂爲魯論訓說,非也。隋、唐志皆不載,佚已久。王氏義說,史志亦稱「注」,何晏集解•序與陳群、周生烈並云「義說」。七錄有王肅論語注十卷,隋唐經籍志云亡,而唐書•藝文志、陸德明經典釋文•序錄並有王肅論語注十卷。蓋隋代散失,至唐復出,今則佚不可見矣。惟論語馬氏訓說二卷、王氏義說一卷各有輯本,在玉函山房輯佚書中。
皇侃義疏(下簡稱皇疏):曰者,發語之端也。許氏說文云:「開口吐舌謂之爲曰。」(按今說文無此文。)凡學有三時:一是就人身中爲時,二就年中爲時,三就日中爲時也。一就身中者,凡受學之道,擇時爲先,長則扞格,幼則迷昏。故學記云「發然後禁,則扞格而不勝;時過然後學,則勤苦而難成」是也。既必須時,故內則云「六年教之數與方名,七年男女不同席,八年始教之讓,九年教之數日,十年學書計,十三年學樂、誦詩、舞勺,十五年成童舞象。」並是就身中爲時也。二就年中爲時者,夫學隨時氣則受業易入。故王制云「春夏學詩、樂,秋冬學書、禮」是也。春夏是陽,陽體輕清,詩樂是聲,聲亦輕清。輕清時學輕清之業則爲易入也。秋冬是陰,陰體重濁。書禮是事,事亦重濁。重濁時學重濁之業亦易入也。三就日中爲時者,前身中、年中二時,而所學並日日修習不暫廢也。故學記云「藏焉,修焉,息焉,游焉」是也。今云「學而時習之」者,時是日中之時也。
學之爲言,效也。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,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爲,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。習,鳥數飛也。學之不已,如鳥數飛也。說,喜意也。既學而又時時習之,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悦,其進自不能已矣。
朱子文集(答張敬夫):學而,說此篇名也。取其篇首兩字爲別,初無意義。但學之爲義,則讀此書者不可以不先講也。夫學也者,以字義言之,則己之未知未能而效夫知之能之之謂也。以事理言之,則凡未至而求至者,皆謂之學。雖稼圃射御之微,亦曰學,配其事而名之也。而此獨專之,則所謂學者,果何學也?蓋始乎爲士者,所以學而至乎聖人之事。伊川先生所謂「儒者之學」是也。蓋伊川先生之言曰:「今之學者有三:辭章之學也,訓詁之學也,儒者之學也。欲通道,則舍儒者之學不可。尹侍講所謂『學者,所以學爲人』也。學而至於聖人,亦不過盡爲人之道而已。」此皆切要之言也。夫子之所志,顏子之所學,子思、孟子之所傳,皆是學也。其精純盡在此書,而此篇所明又學之本,故學者不可以不盡心焉。毛奇齡四書改錯:學有虛字,有實字。如學禮、學詩、學射、御,此虛字也。若志于學、可與共學、念終始典於學,則實字矣。此開卷一學字,自實有所指而言。乃注作「效」字,則訓實作虛,既失詁字之法,且效是何物,可以時習?又且從來字學並無此訓,卽有時通「效」作「傚」,亦是虛字。善可效,惡亦可效。左傳「尤人而效之」,萬一效人尤,而亦習之乎?錯矣!學者,道術之總名。賈誼新書引逸禮云:「小學業小道,大學業大道。」以學道言,則大學之道,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是也。以學述言,則學正崇四術,凡春秋禮、樂,冬夏詩、書皆是也。此則學也。黄式三論語後案(下簡稱黄氏後案):學謂讀書,王氏及程子說同。朱子注學訓效者,統解學字於第一學字之中,如「孰爲好學」、「弟子不能學」、「願學」、「學道」,必訓爲效而始通。其引程子說學爲讀書,時習爲既讀而時思繹,則此章之正解。黄直卿語錄甚明。此篇「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」,「雖曰未學,必謂之學」,下篇學、思對言,學、問對言,好學、忠信對言,博學、約禮對言,文學德行對言,學易、學詩,學禮皆謂讀書,而又斥「何必讀書,然後爲學」之佞。蓋學者所以學聖人之道,而聖人往矣,道在方策也。劉逢錄論語述何:學謂刪定六經也。當春秋時,異端萌芽已見,夫子乃述堯舜三王之法,垂教萬世。非是則子思所謂「有弗學」也。焦循論語補疏:當其可之謂時。說,解悦也。「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」,時也。「中人以上可以語上,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」,時也。「求也退,故進;由也兼人,故退」,時也。學者以時而說,此大學之教所以時也。
按:「學」字係名辭,集注解作動辭,毛氏譏之是也。惟其以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爲爲學,則精確不磨。今人以求知識爲學,古人則以修身爲學。觀於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,孔門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,而孔子獨稱顏淵,且以不遷怒、不貳過爲好學,其證一也。孔子又曰:「君子謀道不謀食。學也,禄在其中矣。」其答子張學干禄,則曰:「言寡尤,行寡悔,禄在其中矣。」是可知孔子以言行寡尤悔爲學,其證二也。大學之道,「壹是皆以修身爲本」,其證三也。
焦氏筆乘:李彦平曰:「宣和庚子,某入辟雍。同舍趙孝孫仲脩,伊川先生高弟趙彦子之子也,於某有十年之長。辛丑春同試南宮,仲脩中選,而某被黜。仲脩勉之曰:『公盛年一跌何傷,姑歸讀書可也。』某意不懌。趙曰:『公頗讀論語否?』卽應之曰:『三尺之童皆讀此,何必某。』仲脩笑曰:『公卽知讀此,且道「學而時習之」以何者爲學?』某茫然不知所對。仲脩徐曰:『所謂學者,非記問誦說之謂,非絺章繪句之謂,所以學聖人也。既欲學聖人,自無作輟。出入起居之時,學也。飲食游觀之時,學也。疾病死生之時,亦學也。人須是識得「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」,「立則見其參於前,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」,方可以學聖人。』某聞其言,頓若有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