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集釋 學而
点击汉字显示拼音
考證

禮•哀公問:「君子也者,人之成名也。」白虎通•號篇:「或稱君子者,道德之稱也。君之爲言,羣也。子者,丈夫之通稱也。」

集解

愠,怒也。凡人有所不知,君子不怒。(凡不載何人說者,皆何晏之詞。下倣此。)

唐以前古注

皇疏此有二釋:一云:「古之學者爲己,已得先王之道,含章內映,他人不見知而我不怒也。」一云:「君子易事,不求備於一人。故爲教誨之道,若人有鈍根不能知解者,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。」又引李充云:愠,怒也。君子忠恕,誨人不倦,何怒之有乎?明夫學者,始於時習,中於講肄,終於教授者也。

按:晉書•文苑傳:「充字宏度,江夏人。官著作郎。」七錄載充論語釋一卷,至隋已亡。隋書•經籍志別有論語十卷,晉著作郎李充注。唐書•藝文志並同。而宋史•藝文志不載,今佚。玉函山房有輯本二卷,茲錄之以備一家。

集注

愠,含怒意。君子,成德之名。尹氏曰:「學在己知,不知在人,何愠之有?」

別解

王衡論語駁異:羅近溪謂「愈學而愈悦,如何有厭;愈教而愈樂,如何有倦;故不愠人之不己知者,正以其不厭不倦處」。此却說得好。論語補疏:注言「人有所不知」,則是人自不知,非不知己也。有所不知,則亦有所知。我所知而人不知,因而愠之,矜也;人所知而我不知,又因而愠之,忌也。君子不矜則不忌,可知其心休休,所以爲君子也。後漢•儒林傳注引魏略云:「樂詳字文載。黄初中,徵拜博士十餘人,學多褊,又不熟悉,惟詳五業並授。其或難質不解,詳無愠色,以杖畫地,牽譬引類,至忘寢食。」毛奇齡四書賸言:論語「人不知而不愠」,孔疏原有二義:一是不知學,一是不知我。今人但知後說,似于本章言學之意反未親切。何平叔云:「凡人有所不知,君子不怒。」其云「有所不知」者,言學有所不解也。「君子不怒」者,猶言「君子易事不求備」也。蓋獨學共學,教人以學,皆學中事。夫子一生祇學不厭,教不倦,自言如此(見默識節),門弟子言如此(見公西華節),後人言如此(見孟子),故首章卽以此發明之。

按:此本李充之說,皇疏取之,然實不如朱注之長。劉寶楠云:「教學之法,語之而不知,雖舍之亦可,無容以不愠卽稱君子。此注所云不與經旨應也。」

餘論

朱子語類:人不知而不愠,自是不相干涉。己爲學之初,便是不要人知,至此而後真能不要人知爾。若煅煉未能得十分成熟,心固有時被其所動,及到此方真能人不我知而不愠也。又曰:不愠不是大怒,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。此非得之深、養之厚者不能如此。鹿善繼四書說約:說樂不愠,向非於人所不見之地有內省不疚之功,何以如此真切,如此超脫?此章是孔子自寫生面,全重時習。蓋本心難昧,未嘗不知修持,祇轉念易乖,學而易厭。時習則功夫無問,本體流行,深造自得,欲罷不能,說可知矣。張履祥備忘錄:朱子謂「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難」,不知豈特爲人忽易而已,甚者賤辱之,咎責之,怨惡之,無所不至。舜之於家,文王於朝,孔孟春秋戰國之世,一時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其孰能知之?當時而能不愠,豈非甚難?非甚盛德,何以履之而泰然乎?何義門讀書記:此與中庸「遯世不見知而不悔」同意,非謂世無見用者也。此對上說、樂二字,故云不愠。中庸對上「半塗而廢」,故云不悔。揅經室集:「人不知」者,世之天子諸侯皆不知孔子,而道不行也。「不愠」者,不患無位也。學在孔子,位在天命。天命既無位,則世人必不知矣,此何愠之有乎?孔子曰「五十而知天命」者,此也。此章三節皆孔子一生事實,故弟子論撰之時,以此冠二十篇之首也。二十篇之終曰「不知命,無以爲君子」,與此始終相應也。

發明

梁清遠采榮錄:論語一書,首言爲學,卽曰悦,曰樂,曰君子。此聖人最善誘人處,蓋知人皆憚於學而畏其苦也。是以鼓之以心意之暢適,動之以至美之嘉名,令人有欣羨之意,而不得不勉力於此也。此聖人所以爲萬世師。